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09篇
  免费   1833篇
  国内免费   960篇
教育   44884篇
科学研究   15137篇
各国文化   49篇
体育   3742篇
综合类   3326篇
文化理论   48篇
信息传播   911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708篇
  2021年   1317篇
  2020年   1802篇
  2019年   1541篇
  2018年   1115篇
  2017年   1283篇
  2016年   1523篇
  2015年   1961篇
  2014年   4453篇
  2013年   5950篇
  2012年   6365篇
  2011年   6588篇
  2010年   4525篇
  2009年   4021篇
  2008年   4626篇
  2007年   5632篇
  2006年   5396篇
  2005年   4455篇
  2004年   3668篇
  2003年   3062篇
  2002年   2288篇
  2001年   1718篇
  2000年   924篇
  1999年   368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6篇
  1957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认图书馆情报学领域主要的研究方法,并对它们进行了解熟悉,以在开展研究时能合理选择、灵活使用,确保研究质量。[方法/过程]对近2 000篇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的研究文献以及相关研究方法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方法的类分命名、图书馆情报学界主要的研究方法的确定、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介绍和讨论。[结果/结论]研究方法应以数据收集法而不是数据分析法命名。图书馆情报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问卷法、理论研讨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书目计量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在选择使用时,既应根据具体研究课题及研究方法之特性,也要考虑使用注意事项,并尽量在同一研究中采用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以扬长避短,更有效地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 分析科学数据共享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促进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提炼出与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相关的三大类主题:科学数据共享发展需求、科学数据管理共享模式与机制和科学数据服务共享度与服务效果,并构建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分析框架,该框架体现上述三类主题之间的因果关联,强调科学数据共享管理与服务的合理面、重要度、关键性。[结果/结论] 国内外现有研究尚存不足,未来研究在加强实证研究、着眼管理机制完善的同时,还需注重共享服务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承办城市转型发展,但也可能对当地经济产生某种不良影响,这主要源于对重大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作用机制认识不够清晰。以2000-2017年22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为基础,利用中国70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全样本数据下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会促进城市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比国内和国际赛事,重大体育赛事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均显著高于第二产业;以1 085家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行业利用重大体育赛事的窗口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图书馆智慧服务带来机遇与挑战,图书馆新系统平台建设刻不容缓。旨在探讨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平台发展现状及对策,为建设一流高校智慧图书馆提供实践案例与参考依据。[方法/过程]梳理图书馆系统平台发展脉络,在盘点现有的国内外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南京大学为例,探索图书馆新系统平台的建设方案。[结果/结论]智慧图书馆将通过建设一体化电子资源管理平台并打造NLSP,提升图书馆资源管控和知识服务水平,构建开放共享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The article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93 essays written in an upper secondary school context. The essays were collected in relation to a larger research project, which went on for 5 years in a Danish upper secondary school (2010–2015). The material represents both genders and the students are 15–17 years old. We deploy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aken from Norbert Elias’ notion on established-outsider relations [Elias, N., &; Scotson, J. L. (1994 [1965]). The established and the outsiders. London: SAGE] as well as his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 [Elias, N. (1978). What is sociology? London: Hutchinson, Elias, N. (2001). The society of individuals. New York: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 illustrating how people negotiate, position and navigate within figurational contexts [Elias, N. (1994 [1939]). The civilizing proces. Oxford: Blackwell.]. We do this in an effort to interpret how young people negotiate ‘we-I-relations’ when it comes to their sporting identity. Elias’ processual framework provides a tool for a much needed analysis of how young people continually orientate and develop their sense of selves. The web of human interdependencies and processes of change are key words when it comes to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practices and doings of the students’ constructions of self-steering. What social scientists may see as laziness and drop-outs of sports [Seippel, Ø. (2016). Prek, vekker og kjedelig? Trening og mening blant ungdom: 1985–2013. In Ø. Seippel, M. K. Sisjord, &; Å Strandbu (Eds.), Ungdom og Idrett. Oslo: Cappelen Damm Akademisk] can in the essays of students be analysed as a struggle for group connectedness and social inclusion in the classroom. The results of our research show that identity is a multiple concept and an ongoing process of emotional work [Elias, N. (1987). On human beings and their emotions: A process-sociological essay. Theory Culture Society, 4, 339–361], but also a power balance of playing and presenting what is imagined as the right performance as not being shamed as outcas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通过构建二模复杂网络模型,揭示隐藏在海量文献中的隐性知识。[方法/过程] 通过NetworkX复杂网络工具包,依据任意两个节点的共现关系构建二模复杂网络模型;对网络模型中节点的共现关系进行加权,计算网络的拓扑信息并进行AP聚类,提取节点间的直接关系;采用AUC方法对AA、JC、加权改进的wAA和wJC等4种链路预测算法进行评价,遴选出最合适的预测算法,并对复杂网络的隐性关系进行预测分析。[结果/结论] 以潜在药物靶点挖掘为例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wAA链路预测算法为最优的链路预测算法;二模复杂网络模型、指标和方法体系在美国化学文摘社数据库中的药物靶点挖掘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下一步计划在其他数据库中或其他研究领域中进行尝试,以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通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The emerging creative practices of digital collections are increasing in prominence thanks to the access to, and appeal of, data visualizations. Interactive data visualizations, such as a map, timeline, chart, graph, or artist’s rendering of data, enable users to pursue their own research interests within a collection and participate in new areas of research. Use of these data visualizations enhances the scope of the collection and enables a modern and diverse thematic collection to emerge.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question: Does the addition of data visualizations affect how users participate with a research collection? Impacts on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of user-centered design, and analysis of users’ exploratory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Examples of data visualizations used in digital humanities projects and digital collections are presented as case studies.  相似文献   
18.
在"马拉松热"的背景下,对跑步参与过程中马拉松跑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进行探究。采用滚雪球抽样方式,对20名马拉松跑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0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拉松跑者具有深度休闲的6个特质:坚持不懈、生涯性、显著的个人努力、强烈的认同感、独特的文化、持久的收益。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研究成果,其中坚持不懈中的"毅力"和"自我管理"两方面体现了马拉松项目的特点。对马拉松跑者来讲,经济回报和团队发展并不是明显的持久收益。本研究结果拓展了对我国"马拉松热"现象的理解,未来应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知网所收录的2007年至2017间核心期刊中有关公共体育服务文献题录作为分析数据样本,对所搜集到的254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内容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近十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经历了波浪式增长与急速增长两个阶段,研究主题紧密结合国家政策战略,在不断调整中推动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主要特征体现在始终服务于国家宏观政策方针,顺应了政府职能转变下对体育发展改革的时代需求;以“体育管理、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始终贯穿,主动融入政策响应的研究诉求强烈,人民美好生活中体育需求的关照不足;整个研究过程充满了动态性与局限性。未来研究应坚持与国家公共服务政策相伴相生,形成开放性反馈研究系统;注重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政策引领和政策的事后绩效评估;打造学术共同体,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成果在政策咨询和智库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于孝东 《兰台世界》2020,(4):119-121,133
1881年底,李鸿章亲临旅顺勘察后,确定以旅顺为北洋水师的大型基地,继而大力兴办旅顺海防工程。这引起了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非但洋务派官僚,英、法、德、日等国的海军人士也纷纷前往观瞻。在旅顺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出于认识与目的的不同,中外人士广泛非议旅顺的价值,批评旅顺基地的选址不当,进而引发了旅顺与威海卫、旅顺与胶州湾的选址之争。李鸿章在幕僚意见的影响下,基于他的布防思想并北洋海防筹办经费拮据的实际,力排众议,最终坚持以旅顺为“北洋第一重捍卫”,为“北洋水师总汇之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